江苏维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您当前的位置:>> 首页 >>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打印 字体缩放

晶型分析仪的样品制备技巧: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

2025-09-18

   在药物研发、材料科学等领域,晶型分析仪是解析物质晶体结构、判断晶型纯度的核心设备,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样品制备环节。若样品制备存在偏差,即便仪器精度再高,也会出现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结果。以下从样品制备的关键步骤出发,解析各环节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,为提升测量准确性筑牢基础。

 

 

  一、样品取样:确保代表性是首要前提
 
  取样环节直接决定样品是否能反映整体物料的晶型特征,是后续所有操作的基础。首先需遵循“随机均匀”原则,避免从物料堆积的表层或底部单一位置取样,应采用“多点取样法”——例如对袋装粉末物料,分别从袋身中部、四角等5-6个不同位置取样,每处取样量控制在5-10g,混合后形成初始样品。若物料存在颗粒大小差异,需先将大颗粒与细粉充分搅拌,防止因颗粒分层导致取样偏差。此外,取样工具(如药勺、取样管)需提前用待测试样润洗2-3次,避免工具表面残留的杂质或前序样品对当前样品造成污染,尤其对于微量杂质敏感的晶型分析,此步骤重要。
 
  二、研磨与过筛:控制粒度均匀性,避免晶型转变
 
  多数晶型分析仪对样品粒度有明确要求(通常需控制在10-50μm),粒度不均会导致样品在检测池中分布不均,影响X射线衍射等信号的稳定性。研磨时需选择合适的工具,若样品硬度较低(如部分有机药物晶体),可采用玛瑙研钵手动研磨,研磨过程中力度需轻柔且均匀,避免因用力过猛产生局部高温,导致晶体发生转晶或熔融——例如某些β型药物晶体在高温下易转化为稳定性较差的α型,直接影响分析结果。若样品硬度较高,可使用行星式球磨机,需严格控制研磨时间(通常5-10分钟)和转速(200-300r/min),防止过度研磨破坏晶体结构。
 
  研磨后需进行过筛处理,选用标准金属筛网(常用80-120目),过筛时采用“轻拍式”操作,避免用力挤压样品导致颗粒团聚。对于过筛后残留的粗颗粒,不可直接丢弃或强行压碎,应重新进行研磨后再次过筛,确保最终样品粒度均匀一致,减少因粒度差异导致的测量误差。
 
  三、干燥处理:去除水分干扰,保障晶型稳定
 
  样品中的水分会吸附在晶体表面,不仅可能改变晶体的衍射信号,还可能导致部分晶体发生水合或潮解,影响晶型分析的准确性。因此,需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:对于热稳定性较好的样品,可采用烘箱干燥法,温度控制在50-80℃,干燥时间1-2小时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晶体分解;对于热敏感性样品(如部分生物药物晶体),需采用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法,真空干燥温度不超过40℃,冷冻干燥则在-50℃以下进行,通过低温环境减少水分对晶型的影响。
 
  干燥后的样品需立即转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,避免冷却过程中样品重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。同时,干燥过程中需定期检查样品状态,防止因干燥过度导致晶体结构塌陷,确保样品在干燥后仍保持原有的晶型特征。
 
  四、称量与分装:精准控制用量,避免二次污染
 
  称量环节需使用精度为0.1mg的分析天平,根据晶型分析仪的检测池容量确定取样量(通常为10-20mg),称量时需在干燥环境下进行,避免样品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。若样品易吸潮或具有挥发性,需使用带盖称量瓶,快速完成称量操作。
 
  分装时需将称量好的样品小心转移至专用检测池中,转移过程中避免样品洒出或附着在检测池壁上,可借助微量取样勺或漏斗辅助转移。检测池需提前用无水乙醇擦拭干净并烘干,防止残留杂质对样品造成污染。分装完成后,需轻轻敲击检测池,使样品在池中均匀平铺,避免出现堆积或空隙,确保检测过程中仪器能均匀接收信号,进一步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。
 
  晶型分析的准确性是后续研发与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,而样品制备作为“第一道关卡”,每个步骤的细节把控都至关重要。只有严格遵循科学的制备技巧,从取样、研磨、干燥到分装全程标准化操作,才能减少误差,让晶型分析仪充分发挥其检测效能,为科研与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
关闭>>

江苏维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扫一扫

欢迎关注我们网站平台

联系我们

名称:江苏维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电话:86-0512-69996210

邮箱:sales@jswelink.com

江苏维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网站地图 ICP备案号:苏ICP备17052753号-1 管理登陆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

在线客服